NEWS
天规资讯
优秀项目 | 天津规划总院入编《天津市规划行业优秀案例集》项目分享[第三期]
2022-08-01

在天津市城市规划协会举办的《天津市规划行业优秀案例集》项目征集评选活动中,天津规划总院39个项目成功入编,其中入编第一层次项目13项、第二层次项目11项、第三层次项目15项。本期分享第二、第三层次入编优秀项目。


近年来,公司不断提升工作质量与水平,在服务国家战略、空间治理和规划实施方面主动作为。未来,公司将继续以规划编制为引领,全力服务京津冀、主动服务政府、真情服务企业和社会,立足本地、放眼全国,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微信图片_20220801135957.jpg



2021年度天津市规划行业优秀案例集

入编作品 · 第二层次


01

天津国家会展经济片区规划 

项目团队 | 周长林、郑向阳、胡志良、陈宇、车铭哲、刘帅、郭本峰、徐婧、谢沁、霍玉婷、于伟巍、沈祖光、汪洋、柴竹峰、于春青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是继广州、上海之后,商务部在全国布局的第三个国家级会展中心,承担着辐射“三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光荣使命。天津国家会展经济片区选址于天津主城区几何中心,海河之畔,双城之间绿色生态屏障之内,规划范围约90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明确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八大功能板块;构建四个圈层多元化交通体系;高标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高品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五大方面共同助力天津国家会展经济片区成为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中国北方国际会展城。规划主要体现三个特色:


一是点亮海河现代服务业“双子星”,打通高快交通网络“大动脉”,助力京津冀高水平对外开放;二是营造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国家会展客厅”;三是探索以整片城市更新支持会展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07.jpg

△ 八大功能板块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11.jpg

△ 天津国家会展经济片区整体鸟瞰图



02

天津市“城市双修”基础研究及规划设计导则

项目团队 | 周长林、殷丽娜、宋金全、尔惟、刘晟呈、张萌、姜天姣、韩雪、马驰骋、贺啸、张高嫄、张萌萌、任玥、陈杉、周威

为了落实城市“双修”目标,进一步补齐城市建设短板,2019年开展天津市“城市双修”基础研究与规划设计导则编制工作。基础研究报告明确天津市“城市双修”工作组织形式和规划成果体系。规划设计导则采用通则和专项技术导则相结合的形式,通则旨在天津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层面落实“城市双修”相关工作要求,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方面明确技术要求。专项规划设计导则包含老旧社区更新、铁路沿线存量空间更新、城市内涝防治专项规划设计导则。该项目创新点如下:一、基于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法,构建“城市双修”重点项目库;二、基于重点实施项目,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规划引导模式;三、基于参与式地理信息技术(PPGIS),构建全流程公众参与平台。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20.jpg

△ 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法应用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29.jpg

△ 老旧社区更新专项规划设计导则图


03

天津市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 

项目团队 | 周长林、胡志良、赵秋璐、郭秀民、栾晓峰、张勇、陈宇、高相铎、王汉旗、胡发祥、庄鸿飞、刘卉、车铭哲、于伟巍、屈扬

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随后,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即是整合优化工作的基础研究。


天津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涵盖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湿地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包含多种人文景观和自然遗迹,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路的重要驿站,拥有以鸟类为代表的多种生物资源。


评估的目的是通过摸清自然资源本底,揭示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空间分布规律,根据价值评级确定优先保护与保护空缺区域,加强对重要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研究形成了以典型生态系统、重点保护物种、重要自然遗迹和重要景观资源为主的评价体系方案。研究工作集合多元数据,采用核密度等多种技术方法,多维度、多层次评估了各类自然资源的价值和空间分布,结合双评价分级将生态价值重要性划分为三个等级。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33.jpg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36.jpg

△ 左图:生态系统、自然遗迹、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因子分析图;右图:天津市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结果


04

天津市河东区二号桥片区(金贸产业园)城市设计

项目团队 | 郑向阳、马晓萱、谢水木、谢爱华、冯祥源、路启、李鸿、王亚男、韩莉莉、李若帆、郭晓君、闫睿、芦山、王丝楠、王明玮

设计立足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落实河东区战略定位新要求,运用有机更新的理念,引导产、城、人、文全面复兴,实现“工业记忆长廊、产业更新典范、滨水魅力街区”的设计目标。深入挖掘地区历史发展脉络,创新工业遗存价值评估和保护利用,形成展示新中国“一五”时期工业辉煌的历史记忆长廊,复兴城市文化记忆。立足中心城区大生态格局,优化月牙河沿线功能,将“工业锈带”塑造为“生活秀带”。立足区域视角,以沙柳南路产业发展轴为骨架,向南融入设计之都核心区,向北联动临空经济区,融入中心城区创新发展格局。设计转变了原规划“大拆大建”和房地产开发的思路,为保护工业遗存、推动产业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提供了指导。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39.jpg

△  滨水视角鸟瞰图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42.jpg

△ 一机床地块鸟瞰图


05

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道路交通专项规划

项目团队 | 邹哲、李彤、阴炳成、李科、原涛、刘建、张肖峰、崔扬、董静、张庆瑜、郭本峰、魏星、董永超、李文华、东方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交通是城市生存发展、内畅外联的命脉所在”两大顶级国家设计理念的要求指引下,结合双城管控区“绿色屏障、津沽智谷”的规划定位,围绕绿色、便捷、高效的目标,对公共交通、道路交通、生态休闲交通提出优化思路与措施,构建与屏障区总体要求和发展理念相匹配的交通系统,支撑生态屏障区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双发展”。目前天津市双城间生态景观道路网络体系已初步建成,其中建成游览路70公里,林间路、田间路245公里,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并接待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访谈,以及深圳科创学院、松山湖基地等社会团体调研800余次,成为市民度假、休闲的热门打卡地。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45.jpg

△ 生态景观道路规划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47.jpg

△ 交通干线道路规划图


06

天津市市域(郊)铁路专项规划

项目团队 | 邹哲、袁文凯、崔扬、周欣荣、杨贵生、秦宝来、张伯雅、刘建、纪尚志、张壮、李井波、高煦明、高伟、王伟鹏、陈波

项目从环渤海中心的特殊区位、狭长的市域空间、独有的双城结构入手分析了天津市未来都市圈出行需求,规划重点从联动京津双核、塑造双城格局、强化沿海中心、提升津雄走廊、优化利用资源五个方面进行网络构建。规划的市域铁路与市域快轨协同分工、跨轨融合、互联互通,共同构建中心直达、强心強轴的一体化市域轨道体系,实现主要城镇、枢纽与双城一小时通达,有力支撑天津都市圈的拓展。项目在国内首次从“产业、空间、交通”角度区分市郊铁路与城市快轨功能,创新性构建基于多源大数据的都市圈综合交通需求模型,首创提出“圈层-节点-廊道”的市域轨道网络系统规划方法,为国内各大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规划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借鉴。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50.png

△ 轨道交通体系功能分工示意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53.png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55.jpg

△ 左图:天津都市圈分圈层客流走廊分布 

   右图:市域轨道线网结构示意图


07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文化中心及配套设施项目城市设计

项目团队 | 赵春水、董天杰、侯勇军、陈旭、田轶凡、刘瑞平、崔磊、刘畅、周娜、张萌、田园、贾宝霞、魏星、吴书驰、李传刚

端信之印,文化+园

兖州文化中心通过文化事业设施、文化产业设施以及商业服务设施的融合,为兖州构建起一个“文化生活家园”,在建筑、设施、场所之间,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激活的场所,使整个城市散发持久弥新的活力。规划总用地面积21.8万㎡,总建筑面积约9.98万㎡。


以汲取市民愿景为先导,构建生活家园。尊重本地居民愿景制定项目任务书,营造出文商相济、紧凑活力的氛围。


以保留原生植被为原则,延续本土基因。延续城市水脉保留现状树木而形成文化公园,全民同乐,自然共生。


以重建文化自信为目标,传承历史记忆。以九州之印的形象入画,延续兖州端信之城的儒雅气质。


以绿色智慧手段为保障,资源永续利用。绿园为底,运用各类节能手段,确保与自然和谐共生。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058.jpg

△ 兖州文化中心规划设计—端信之城,文化+园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101.jpg

△ 延文化,全民同乐


08

天津市蓟州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7-2030年)

项目团队 | 高斌、刘星、彭晨蕊、王新亮、张高嫄、李刚、褚俊民、肖敏如、张璐、刘世瑛、赵扬、刘翔宇、刘婷、魏煜琪、闫寒

本规划从区域和城区两个层面展开,提出蓟州区海绵城市建设顶层设计。规划构建由“干(河湖湿地林网)-枝(水系绿廊)-梢(街道开放空间)-果(街区地块)”组成的树状海绵城市结构。宏观层面,使海绵系统融入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观层面,引导城市空间格局重塑;微观层面,实现海绵系统功能性、景观性、生态性三位一体。规划采用空间分析、系统分析、模型模拟等多种技术方法,对海绵城市建设条件、指标分解等内容开展定量分析,保证规划科学合理。规划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系统方案,将规划目标细化分解到海绵管控单元,将近期海绵城市建设落实到项目,做到立足规划、面向管理、指导建设,确保规划可实施。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104.jpg

△ 树状海绵结构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106.jpg

△ 海绵城市生态适宜性分析图


09

天津市河东区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三期工程

项目团队 | 田垠、戴畅、张萌、张娜、韩雪、肖丽娜、赵瑞、尚磊、彭彤彤、肖颖、吴雪凌、褚俊民、田恬、肖新红、魏煜琪

2018年起河东区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开展了老旧小区更新专题,2020年7月河东区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启动,成为更新规划工作的重要实践。回首年龄超过40年的老旧小区,有空间缺利用、有基础缺提升、有诉求缺统筹、有改造缺长效,如何让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城市更新标准延伸至老旧小区,成为本次工作开展的重点。


2021年9月,河东区37个小区改造竣工,完成改造项目近30余项,受益居民达到3.5万户。改造后老旧小区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开启了居民生活新篇章,刷新了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想象。市委多部门带队视察观摩,对改造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开展提供指导。社会效益显著,改造成果得到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已成为天津市老旧小区更新的示范样本。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108.jpg

△ 公共空间改造前后对比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110.jpg

△ 实施成效


2021年度天津市规划行业优秀案例集

入编作品 · 第三层次


01

天津市河东区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河东区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于2019年初正式启动,是天津市第一个城区型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首先结合“三调”对河东区人口、用地、建筑等各方面进行了全要素普查,摸清了家底。经过前期战略层面的研究,确立了“金创河东,津韵家园”的发展定位和相应的规划策略,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管控的要求组织形成了包括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公共空间与城市风貌、产业体系与产业空间各部分的基本内容。


规划结合河东区空间特点和发展特征,推进河东区在新时代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挖潜存量资源,分类制定再利用策略;二是培植文化空间,发挥文化效益;三是提升配套水平,推进社区改造;四是增加绿地空间,丰富社区环境;五是建立街区规划清单,强化传导实施。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113.jpg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115.jpg

△ 左图:风貌管控分区图;右图:开发强度分区图


02

吉林省白山市白山经济开发区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白山经开区新区位于边境城市白山市靖宇县西北侧,该开发区新区的建设,意在以产业发展带动地区开发开放,实现精准脱贫与共同富裕。本规划遵循精准节约的设计目标,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对复杂地形进行多情景分析,在保障道路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填挖方、节省成本;以可实施性为规划要求,优化细化上位规划,精准选址市政设施场站,实现村庄与园区的共生,为园区建设开发提供便利;践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合理配置园区生活服务设施,以十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中的产业服务驿站;应对产业招商与产业运营的不确定性,通过刚弹结合、标准地控制的模式,实现高效服务产业、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117.jpg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119.jpg

△ 左图:地块挖方分析图;右图:企业招商与运营模式图


03

山西省大同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本次规划深刻理解大同城市中蕴含的山水交融、古今交映的基因密码,明确“金廊、银带、瀛湖、魏都”的整体空间骨架。构建 “1环、4区、4带、1城、1湖、1湿地”的韧性生态网络,引入慢行观景车道和多种亲水设施,提高御河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增设多样化的游憩功能,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享的城市滨水客厅。充分理解古城历史演变的层叠性和丰富性,从更广阔的时空维度,挖掘大同地域建筑原型,编制建筑风貌导则,引导建筑多元中求统一。设计尊重城市发展现状、延续市民文化认知、体现自然人文特色的高度控制系统,划定风貌特色分区,编制片区风貌设计导则,为当地建立“规划-管理-沟通-治理”的具有较高操作性的城市设计实施体系。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121.jpg

△ 御河两岸地区总平面图


04

天津市红桥区西站商务区西于庄片区城市设计


规划以“城站融合”的空间格局为导向,提出“枢纽归来,城市复兴”的愿景。片区规划定位为以西站枢纽为依托的新经济活力区、以历史文脉为内核的文旅体验区、以滨河生态为特色的新型宜居社区。依托西站枢纽,围绕滨河文化活力中心,形成“一河两岸、主轴贯通、三角互倚、多区互动”的区域空间成长架构。打造集智创、文旅、居住、配套等多元复合功能的活力城市样板。


规划从交通、空间、生态人文、功能等角度提出相应策略。依托轨交网络,外引内联、立体开发,促进枢纽活力迭变;构建多维度、微循环的公共空间体系,激发水岸活力;生态先导、人文重构,释放场所本底活力;倡导窄路密网,鼓励用地混合弹性开发,促成邻里活力复育。


区别于传统CBD,本项目更着重于满足更多类型人群的需求,强调城市发展的“渐进性”与城市生活的“全时活力”。

微信图片_20220801140123.jpg

△ 空间形态


05

甘肃省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三项专项规划编制项目


黄河风情线大景区位于兰州市黄河沿线,全长约123公里,本项目包含沿河生态旅游景区景点规划、黄河风情景观带改造建设规划、黄河风情景观带慢行系统规划三项内容。


规划遵循生态优先、文化引领、城河一体等理念,以协同编制为引领,聚焦规划目标提出三规统筹编制思路;以生态保护为总纲,引领新时代兰州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城河联动为主线,变单一线性规划为多维要素整合策划;以城市双修为抓手,营建城水共融、人民共享的滨河生活。


规划成果已全部纳入《兰州黄河之滨高质量发展规划》,并报经兰州市政府审定,规划提出的重点项目库为大景区沿线后续一系列具体工程项目提供了有效指引。

<img src="/upload/image/20220801/5d
线上咨询
  • captcha